記者:
|
![]() 難以撼動的“子女中心論”
|
新聞背景:法制晚報與新浪網(wǎng)聯(lián)合做過一個“80后獨生子女與父母關系”的調查,其中的“如果你是子女,請你選出最關心你父母的5項事項”一題,有8555人參與投票?!吧眢w健康”、“父母的心情和精神狀態(tài)”、“父母兩人的關系”、“父母的困難”、“父母的愿望”占據(jù)了前五位。而“父母對你的期望”、“工作狀況”分別占5.6%和4.5%。調查顯示,80后在乎與父母的關系甚于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以及工作狀況。同時,他們更關注父母的心理、生理狀況,希望能幫父母解決困難、滿足愿望。
中國傳統(tǒng)歷來提倡孝道,父母則慣性有“子女中心論”思維,子女安則父母安。從子女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,再到成家立業(yè),中國傳統(tǒng)的父母為子女操一輩子的心,連幫子女撫養(yǎng)孫輩都視為享受和回饋,臨走還要將畢生積攢留給子女方才安心??扇缃?,80后們接受這些傳統(tǒng)觀念“饋贈”的同時,也開始反思它的弊端——父母應該為誰而活。越來越多的80后想給父母解開枷鎖,讓父母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人生。另一方面,80后也想為自己“減壓”,因為過度被關注也是包袱。
難以撼動的“子女中心論”
家住福州、從事媒體行業(yè)的80后方羽面對父母的關心很是習以為常。他覺得,80后是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,使得父母們普遍更愛護甚至寵愛他們?!案改柑蹛圩优侨酥G椋又侵袊鴤鹘y(tǒng)并且根深蒂固的觀念,很難被撼動?!钡撬M改冈诮涣髦心芏嗾f一些關于他們自己的事,多一點信息的對等,“這樣交流起來更暢通。”
“家里就這么一個孩子,我當然要把所有的心思都傾注在孩子身上?!标愋赖哪赣H覺得,孩子的很多事情她作為母親都會“很本能地替她操心”。她直言不諱:“就怕孩子受一點苦受一點累,這點相信很多父母都是跟我們一樣想的?!?/p>
盡管如此,陳欣卻不愿意成為“溫室花朵”,也不羨慕有父母操心一切的人?!懊總€人都有獨立的人生,哪怕是父母和子女,也都只是有血緣關系的獨立個體。”1982年出生的白領陳欣,目前在廈門一家通信公司工作。雖是獨生女,但她想方設法讓自己在心理上“斷奶”。
她的獨立意識還要從大學說起。大學和自己家所在的城市比較近,每回從家里去學校,父母都堅持送她到校,一路上幫她提行李、削水果,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,讓陳欣感到尷尬。“在同學眼里,我就是被父母寵慣了的小公主,不會自立。”陳欣三番兩次跟父母表達了這樣的苦惱,可父母總覺得反正閑著也是閑著,孩子行李多,做父母的送一送沒什么奇怪。幾次“抵抗”無果,陳欣只得一邊接受著父母的照顧,卻又一邊對父母擺著臭臉以示抗議。
陳川工作已有6年,現(xiàn)居福州,是典型的80后。和方羽一樣,他也覺得:“父母對孩子的操心擔心總是難免的,我想這也代表了絕大多數(shù)父母的真實心態(tài)。他們總希望子女工作安穩(wěn)、體面?!痹谒磥恚优畟儽M量做好自己的本分,縮短畢業(yè)到穩(wěn)定之間的動蕩期,就是在縮短父母的擔心期,“這才是讓父母少操心少擔心的最好辦法”。
一項“如果你是80后一代人,請選擇最恰當描述對父母情感的詞匯”的調查顯示,約35.6%的人對父母的情感是“感激”,約21.5%的人是“熱愛”,占16.3%的人選擇了“沒感覺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厭煩”和“畢恭畢敬”分別占10.8%和6.4%。
部分80后子女對父母的關懷,并不是不買賬,但更多是感激,而不是愛。他們的父母也正陷入這樣一種尷尬境地:過度關心愛護孩子,而無暇顧及自己的社交圈、工作,甚至是犧牲了自己的個人生活。
_ueditor_page_break_tag_
你的“經(jīng)驗”是否適合我的人生
當城市像歐洲、農(nóng)村像非洲時,橫亙在50、60后父母與80、90后獨生子女之間的時代鴻溝,可能達到300年?!蔼毶优透改附涣魉枷氲碾y度,基本等于一個美國普通青年和獨立戰(zhàn)爭時代的先人交流?!币晃痪W(wǎng)友評論說。
80后到了成家立業(yè)的當口,這些鴻溝在工作、婚姻等方面上的分歧接受著考驗。
“女人過了三十歲還沒結婚又不代表就嫁不出去。”陳欣今年已經(jīng)31歲,父母為家里囤著“超齡女青年”急得團團轉,可陳欣卻不趕著“脫單”。她認為現(xiàn)代人晚婚的很多,而且一旦結婚就要考慮生孩子,一有了孩子自己的生活就會圍繞著孩子和家庭轉,“我可不想這么早就放棄自由自在的單身生活”。
盡管父母催,親戚也是三天兩頭旁敲側擊,但是她依然堅定自己的人生自己拿主意?!案改高@輩都覺得女孩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,但現(xiàn)在時代不同了,女孩子也可以追求自立自強,婚姻不再是我們?nèi)松ㄒ坏拇笾黝}了?!标愋勒f。
陳欣為婚姻在和父母“打太極”,而張蕓卻因工作和父母處得不太愉快。剛畢業(yè)兩年,出生于80后尾巴的她,就職于老家平潭縣城的一所職業(yè)中學。父母給她灌輸?shù)墓ぷ饔^和婚姻觀,使她“很有負擔”。
“雖然月工資有3000元左右,但父母還是不大滿意?!痹谒磥?,這份還算穩(wěn)定、待遇不錯的工作,因為父母的“嫌棄”而讓她倍感壓力。更頭疼的是,父母也為她的婚姻“操碎了心”,對她的對象挑得很,希望男方物質條件要好、人品要好、對她要好。父母的干預讓張蕓直呼很累,“我們這一代談戀愛,父母的態(tài)度直接關系到感情的生死存亡”。
而她的爸爸老張則表示很委屈:“我只是為了孩子好。她歲數(shù)已經(jīng)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,身為父母難免擔心??伤秊槭裁床焕斫馕??”其實,在張蕓心里,自己大學的初戀就是在父母的反對下“夭折”的。
張蕓認為,80后最大的特點在于“思想有更多不一樣了”。畢業(yè)工作一年多的林鵬浩則覺得,父母的那個時代信息還很閉塞,人們的視野比較局限,選擇比較單一?!艾F(xiàn)在不同了,社會多元化,還講個性?!?/p>
正因為這樣,林鵬浩覺得大人用他們的經(jīng)驗控制子女的工作和生活不太合理?!按笕说拈啔v比我們豐富,但老經(jīng)驗不一定就合理,所以在工作、婚姻上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?!彼J為父母的觀念存在地域差異,生活在城市的可能比偏遠地區(qū)的開放,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比落后地區(qū)的開放,“父母的意識依然傳統(tǒng),他們有求穩(wěn)的心理,更容易從眾。”
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
為父母,也為自己解開“枷鎖”
80后遇到了高校擴招,大學教育不再作為社會的精英教育。盡管如此,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值仍然很高,包括他們對自身的要求也很苛刻。掙扎、不被理解伴隨著80后,他們也在不斷調整反思,自己與父母間的關系如何才能達到相對“平衡”。
陳川曾作為省學聯(lián)主席在團省委掛職了兩年,在某日報社工作快兩年,在平潭工作一年。因常年在外工作打拼,陳川較少與父母接觸交流?!芭c父母不在同一城市,我也更能理解父母的關心和掛念。” 如今,陳川關注父母的健康更甚于自己。他“希望通過踏實勤勉地工作而獲得進步或成就及穩(wěn)定的婚姻,給予父母安心的反饋。代際的接力棒責無旁貸地要接下來。”這也成為在外拼搏的他的最大動力。他希望,自己的爸媽“抓緊享受眼下稍為寬松的環(huán)境,過好自己的生活”。
張蕓希望和自己的爸媽能“多溝通、多交流、多尊重、多換位思考”。并且希望爸媽不要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她身上,更多地過好自己的生活。但她也知道這暫時“不大可能”,因為爸媽對她的關注是常年累月的習慣,不會輕易動搖和改變。
在林鵬浩看來,為了父母放棄自己的追求,并不一定是孝順的表現(xiàn)。林鵬浩覺得,新世代的孩子,表達情感的方式可能很多樣?!皩Ω改赴ㄎ镔|上主動誠懇的付出,精神上的關心就是孝順?!备改改軌蚝秃⒆油娴揭黄鹗羌苄疫\的事,“旅游就是很好的方式”。
陳欣想和父母“做有倫理觀念的朋友”,她希望遇到問題時和父母可以交流,但不需要強制對方認同自己。同時也表示,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常和朋友出去旅行聚會,好好享受生活。
方羽的父親很喜歡炒股,他很希望父親可以多培養(yǎng)自己的興趣,多做自己喜歡的事?!艾F(xiàn)在爸媽都到該享受的年齡,我希望他可以多利用空閑時間去研究研究他熱衷的股票?!?/p>
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風笑天曾對全國12城市1786名在職青年進行過調查,結果顯示,與父母分住的青年的親子關系,明顯比與父母同住青年的親子關系更緊密一些;子女與父母住在一起,雖便于交談和互動, 但也可能形成更多親子沖突。不管怎樣,堅信父母做任何事的出發(fā)點都是“為子女好”,那么或許可以說服自己更心平氣和地面對親子關系。80后希望父母理解他們,那么首先他們就要先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,所謂“換位思考”,是雙方的。希望為父母解開“枷鎖”是好事,可前提是充分的溝通,并且要意識到,哪怕再“解套”,自己仍舊是父母心上最牽掛的部分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撰文認為,中國社會仍然要提倡“孝文化”,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,這主要是體現(xiàn)在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層面上,因為子女對老人的“精神慰藉”,是別人無法替代的。
而作為80后的父母,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叢春華教授坦言:“總之希望孩子生活快樂幸福,父母沒有給他們壓力?!?/p>
(應受訪者要求,部分姓名使用化名。)
記者:周艾連 |
編緝:周艾連 人一輩子總要做一件血性的事。 |